欢迎进入访问中国南方报!

汕尾潮声里,地院学子赴乡约

国内新闻 2025-08-14 12:42:306本站南方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海洋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助力新时代文化发展,2025年8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潮新乡”实践调研队,简称“实践队”,在指导教师胡业文地带领下赴广东汕尾,围绕海洋民俗文化与新时代发展这一主题,针对汕尾渔歌展开了深入调研。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采访传承人、参观博物馆、参与民俗活动等形式,深入了解汕尾渔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与传承现状,力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海洋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路径,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海洋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在正式开展线下调研实践前,实践队开展了系统性的文献研究工作。通过广泛查阅学术论文、地方志、非遗档案等资料,全面梳理汕尾海洋民俗及节庆文化的历史脉络、变迁轨迹,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在当地的实施情况,并于7.20至7.22日,线上联系了渔歌相关传承人和研究人员,初步确定了线下实践的潜在实践地点以及后续所涉及的相关实践任务。

(一)探访金帆渔歌队:民间热爱点燃传承星火

8月1日上午,实践队走访了金帆渔歌队,了解这支年轻渔歌队的成长历程。负责人徐少华带领传承人李城妹、苏益梅,以两场充满烟火气的表演,掀开渔家文化的鲜活切面。

图 1 实践队队员与金帆渔歌队全体成员合影

“一杯咸茶咸又香,双手捧起敬亲人……”金帆渔歌队的《咸茶歌(迎客歌)》响起,明快的旋律中,演员们手捧茶碗,用歌声复刻渔家擂茶待客的场景。传统歌词里融入“汕尾欢迎你”的现代表达,老曲调与新声线碰撞出热情的火花,既是对远方来客的诚挚邀约,更是对传统礼仪的当代诠释。舞台上,“渔船”随“海浪”摇晃,男女演员默契对唱,渔网撒向“海面”时,银饰头饰在阳光下闪烁。“你知乜鱼着火烧?”“我知魟鱼着火烧!”一问一答间,魟鱼、枪鱼等海洋生物化作生活隐喻——魟鱼煎炒易焦如“着火烧”,枪鱼长吻似“上战场”,渔民的智慧与想象力在歌词中跃然眼前。

图 2 金帆渔歌队表演《捕鱼调》

演员们分享了渔歌队成立初期的艰辛:没有经费支持,节目创作、道具制作全靠自筹,服装、头饰均由成员亲手缝制。金帆渔歌队成员涵盖老中青三代,最小的从7岁开始学唱。“我们队里有一家五代唱渔歌的‘传承人世家’。”负责人徐少华透露,队员们大多从小在渔歌童谣中长大,“奶奶哼着《咸茶歌》哄孙儿,父亲在船头唱《捕鱼调》”,这种耳濡目染的传承,让渔歌基因深深嵌入血脉。即便队员们各有本职工作,仍愿请假排练,“不为别的,就为这份从骨子里热爱的文化。”通过观看表演、学唱渔歌片段,实践队队员们感受到了渔歌中“做什么唱什么”的生活智慧,以及“斗歌”“男女对唱”等形式的独特魅力。

(二)走进渔歌传承基地:追溯非遗历史根脉

8月1日下午,实践队前往汕尾市城区渔歌传承基地,探访这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承队伍。其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海丰县业余渔歌队,当年曾获广东省业余演出特等奖,1988年汕尾市建市后更名为汕尾市城区新港渔歌队,2013年获批为正式传承基地,成立了汕尾市城区渔歌传承基地表演队。

图 3 实践队队员与渔歌基地传承人合影

基地成员李香桂、郭宝莲等详细介绍了汕尾渔歌的发展脉络:汕尾渔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一个逐渐汉化的独特社会群体——疍家,他们以捕鱼为业,舟居随潮而行。渔歌最初是他们海上劳作时吟唱的歌曲,用于抒发情感、鼓舞士气。据文献记载,汕尾渔歌从宋代就开始传唱,元、明时期在沿海地区广为流传,清代时渔歌传唱达到鼎盛。1927年中国民俗之父钟敬文出版《疍歌》一书,将汕尾渔歌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使其为世人所认识和了解。现代传唱的渔歌源自1956年所挖掘的瓯船渔民渔歌,早期以清唱形式展现渔家娶亲等民俗,后经陈勇铁等老师编排成完整节目。渔歌有43个语调,演唱自由即兴,日常劳作可随口哼唱,演出时则固定曲调,渔歌经典曲目《斗歌》2012年获全国山歌比赛银奖。

图 4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少琴讲述渔歌发展史

“古代疍家人自称‘像鸡蛋一样易碎’,一辈子漂泊在海上。”85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少琴奶奶讲述说,海上渔民分为“拖船”渔民和“瓯船”渔民,瓯船渔民俗称“疍民”,传统的汕尾渔歌就是指瓯船渔民所唱的歌调。汕尾渔歌有捕鱼歌、婚嫁歌、斗歌等多种题材,用以抒发瓯船渔民在漂泊无定的水居生活和艰险的捕鱼生产劳动中的情感体验。渔歌传承主要以家族为纽带,苏少琴一家传至六代,老辈带小辈,将古老唱腔代代相传。如今,传承基地通过走进社区、中小学等方式,让古老音韵在青春律动中重获新生。实践队队员们还见识了传承基地队员们珍藏的老照片、传统服饰,以及还原瓯船生活场景的道具,深刻体会到渔歌作为“活化石”的历史价值。

图 5 瓯船模型 汕尾市博物馆藏

(三)参观汕尾博物馆:邂逅千年文化瑰宝

8月2日上午,实践队前往汕尾市城区三马路安美祖庙参观,探寻妈祖文化根源。安美祖庙始建于清顺治九年五月,当时汕尾还是地旷人稀的小渔村,渔民多从福建湄洲迁徙而来,对妈祖极其虔诚信赖,专程从湄洲妈祖庙割火分灵迎请妈祖到汕尾供奉。祖庙于光绪三年九月及民国十九年两次改扩建,逐渐成为社区民俗活动中心,如今安美祖庙已经成为汕尾妈祖文化交流、旅游及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

图 6 实践队队员在安美祖庙合影

8月2日下午,在汕尾市博物馆,实践队队员们来了一场与历史文物的“亲密接触”。步入展厅,一幅长达6米的渔民劳作的壁画映入眼帘:“相伴月娘有七星,南辰北斗初秋夜”,其上雕刻的《十二月渔汛歌》展现了渔歌在汕尾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队员们在展品前驻足观看,细细品味每一件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在主展厅,陈列着一系列渔船模型,它们见证了汕尾渔业的发展历史。“随着清康熙二十四年粤海关设立,汕尾港成为粤海关辖下正税口之一,从此步入飞速发展的轨道……”伴随着讲解员的声音,队员们仿佛回到了三百余年前,身处“舟楫云屯 商旅雨集”的汕尾港,见证着港口繁荣的渔业生产景象。

图 7 实践队队员在汕尾市博物馆合影

(四)对话山海影剧院:探寻非遗推广新路径

8月3日下午,实践队走访山海影剧院,观看了渔歌商演并与剧院负责人交流了关于渔歌商业化推广的探索。负责人介绍,剧院自三年前开业以来,多次开展与汕尾非遗相关活动如麒麟舞、英歌舞演出,此次与新港渔歌队合作推出渔歌演出项目因其“老中青搭配”的特色:老一辈渔歌艺术家唱腔沧桑,年轻一代传承人活力四射,能展现渔歌的多元魅力。演出票价亲民,包含专业主持解说、擂咸茶体验、渔歌教学等互动环节,由剧院创新设计,深受年轻人喜爱。

图 8 实践队队员观看山海影剧院渔歌表演

尽管面临运营成本高、线上售票不稳定等因素,剧院仍坚持商业化路径,区别于“政府买单”模式,希望通过市场运作让汕尾渔歌可持续发展。剧院目前已借助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推广,未来计划常态化运营渔歌演出项目。实践队还遇到一位从广州专程冒雨来看演出的观众,真切感受到群众对于渔歌的热爱以及渔歌的独特吸引力。

图 9 实践队队员与山海影剧院演职员合影

探寻汕尾海洋民俗根脉,解开节庆变迁与乡村振兴的共生密码。此次实践虽至尾声,但守护海洋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与使命,正成为实践队成员们心中不息的火焰。正如实践队成员在调研后感慨:“汕尾渔歌里的每一声号子,都是海浪与土地的对话;节庆里的每一项仪式,都是传统与现代的相拥。”在走访金帆渔歌队时,队员们看见老中青三代人用歌声延续记忆,那份“不为名利只为热爱”的坚守,让海洋民俗有了穿透时光的力量;在渔歌传承基地,85岁的苏少琴奶奶讲述的疍家故事,43种渔歌曲调里藏着的生存智慧,让大家读懂了非遗作为“活化石”的厚重分量;而山海影剧院将渔歌与商业演出结合的尝试,更展现了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可能。

守护蓝色文脉,赋能乡村振兴。汕尾的每一首渔歌、每一场节庆,都是海洋文化与乡村发展的交织点。这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民俗节庆的变迁,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缩影,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当渔歌成为旅游名片,当节庆带动特色产业,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便转化为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动力。

潮起潮落间,文化传承的使命永不褪色;乡村振兴的路上,青年担当的脚步永不停歇。新时代的青年,唯有深入基层、扎根实践,将个人理想融入文化强国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才能让青春绽放真正的价值。实践队成员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探索海洋民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让汕尾的渔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传唱得更远,让传统节庆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与乡村繁荣贡献青春力量。

文/龙子睿

图/罗炜豪


Copyright © 2022 新闻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42191679 邮箱:admin@admin.com XML地图 网站模板